德爾塔毒株與奧密克戎毒株刺突蛋白突變對比圖(圖片來自羅馬兒童醫(yī)院)
世界衛(wèi)生組織26日將最新報告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B.1.1.529列為“需要關注”的變異毒株,并以希臘字母“奧密克戎”(Ο)命名,要求各國加強監(jiān)測和測序工作。
超多突變究竟從哪里來?
“病毒的變異都有一定的頻率和速度。”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lián)合研究專家團隊動物與環(huán)境組中方組長童貽剛解釋,相較于易變的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由于存在“糾錯”機制,頻率和速度稍慢。
什么是“糾錯”機制?就是病毒在進行增殖時,會根據“親代”的RNA鏈一一配對,如果“配”錯了,會被“糾錯”機制發(fā)現:抄得不對,重寫!這樣產生的下一代病毒的序列就會大致上和上一代相同,不會錯誤那么多。
“如果與新冠病毒的復制功能、校正功能相關的蛋白發(fā)生了改變,那么它的糾錯機制被削弱,就可能會導致更多突變。”童貽剛推測,如果“奧密克戎”變異株真的是加速變異了,病毒復制酶RdRp(RNA依賴的RNA聚合酶)或者復制校正蛋白nsp14等可能發(fā)生了某種變化。“新冠病毒復制的核心機制是不是發(fā)生了變化還需要進一步驗證。”童貽剛說,如果“奧密克戎”毒株在后期的傳播過程中變異速度在增加,人們看到更多的突變,就說明復制機制確實發(fā)生了變化。
對于國外有專家推測“奧密克戎”是從艾滋病患者體內進化而來的判斷,童貽剛表示認可。他解釋,免疫缺陷患者體內對病毒的壓制和選擇能力弱,并且感染可能持續(xù)存在,病毒產生的各種突變都可能會被保留下來,越積越多最終形成了包含大量突變的變異株。
11月28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戴口罩的入境旅客前往新冠病毒檢測站。 據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28日消息,渥太華發(fā)現2例感染新冠變異病毒奧密克戎毒株的確診病例。 新華社發(fā)(鄒崢攝)
“奧密克戎”會更危險嗎?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所長許文波表示,“奧密克戎”上刺突蛋白的氨基酸突變位點,有“德爾塔”病毒,還有“阿爾法”“貝塔”“伽瑪”病毒的一些重要氨基酸突變位點,但突變位點增多不代表它的傳播力一定增強,也不代表它的免疫逃逸一定比“德爾塔”病毒強,聚集性突變不一定是一個累加,1+1大于2那種形式,還需要結構病毒學、交叉免疫中和、現場流行病學觀察疫苗的保護效果??傮w來說,“奧密克戎”還是新冠病毒,它不會發(fā)生顛覆性的改變。
11月28日,在科威特費爾瓦尼耶省的科威特國際機場出發(fā)大廳,一名旅客辦理完登記手續(xù)準備登機。科威特政府27日宣布,將暫停與南非等9個非洲國家的商業(yè)直航航班,以防范南非等國近日報告的新冠病毒新型變異毒株輸入。新華社發(fā)(阿薩德攝)
現有疫苗、核酸檢測對奧密克戎還有效嗎?
據世衛(wèi)組織介紹,當前常用的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核酸檢測)仍可用于標記奧密克戎毒株。許文波表示,“奧密克戎”的突變主要集中在中和抗原刺突蛋白上,中國主流的核酸檢測試劑設計的是ORF/ab基因和N基因,這兩個基因看起來都沒有改變,所以敏感性和特異性沒有受影響,中國主流的核酸檢測試劑是可以應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輸入的。
許文波說,“奧密克戎”仍然屬于新冠病毒,雖然它的氨基酸累加突變,但是疫苗仍然有效,可以降低重癥和死亡的比例,它不可能完全突破免疫屏障,因為除了抗體免疫外,還有T細胞免疫,并且我們國家有多種疫苗免疫技術路線上市,包括滅活疫苗、蛋白苗、載體腺病毒疫苗,還有加強針、序貫免疫,之后中國還有二代苗的研制,以上這些是可以應對“奧密克戎”毒株的。
一些專家表示,雖然尚不清楚奧密克戎毒株會對公共健康構成多大威脅,但不采取行動的潛在后果可能很嚴重。與德爾塔毒株不同,奧密克戎毒株剛剛出現就受到全球廣泛關注,這或許有助人們更早地采取措施,遏制疫情蔓延。
11月28日,人們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國際機場出發(fā)大廳等待。以色列國家安全總局將通過手機追蹤奧密克戎毒株感染者。新華社發(fā)(吉爾·科恩·馬根攝)
日常生活中,公眾該如何防范?
?。?)戴口罩仍然是阻斷病毒傳播的有效方式,對于奧密克戎變異株同樣適用。即使已經完成全程疫苗接種和接種加強針的情況下,也同樣需要在室內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場所佩戴口罩。此外,還要勤洗手和做好室內通風。
(2)做好個人健康監(jiān)測。在有疑似新冠肺炎癥狀,例如發(fā)熱、咳嗽、呼吸短促等癥狀出現時,及時監(jiān)測體溫,主動就診。
(3)減少非必要出入境。短短數天時間,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陸續(xù)報告奧密克戎變異株輸入,我國也面臨該變異株輸入的風險,并且目前全球對該變異株的認識仍有限。因此,應盡量減少前往高風險地區(qū),并加強旅行途中的個人防護,降低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機會。(文綜/袁晗 李海韻 海報/王曄)文稿來源:新華社 人民網 北京日報 科技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