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桃国内精品久久久久软件9,天天av综合网,亚洲精品丝袜字幕一区,成人国产乱码久久久久,福利电影av,91网址在线,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長城在山西 | 探訪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西段)
  •   

 編者按:山西是中國長城分布的重要地區(qū)之一,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8市39縣(市、區(qū)),包括戰(zhàn)國、東漢、北魏、東魏、北齊、隋、五代、明等8個歷史時期修筑或使用的長城墻體及附屬設施,歷代長城總長1410.06千米,長城點段數(shù)量位列全國第三,墻體長度位列全國第五,長城沿線形成特有的邊塞文化和人文景觀,無論歷史文獻記載還是現(xiàn)存的長城文化遺存,山西長城都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

 

2023年是山西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關鍵一年。“長城在山西”專欄,聚焦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西段)建設,全面報道山西長城保護、展示、文旅融合、傳統(tǒng)利用等新思路、新做法。

黃河新聞網(wǎng)訊(記者周昱麗)自打造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提上日程以來,山西段建設也步入快車道。2022年6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西段)建設保護規(guī)劃》印發(fā)實施,明確以山西明長城為主線,串聯(lián)沿線各類長城文物和文化、自然生態(tài)資源點,營造差異化的特色主題,全面展示長城的文化景觀和文化生態(tài)價值,形成“一帶、三段、六區(qū)、多點”的總體空間布局。

其中,“六區(qū)”即六個形象標識區(qū),將山西長城中具有代表性、標志性意義的六個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富集區(qū),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西段)的形象標識區(qū)。“六區(qū)”分別是:雁門關—廣武長城形象標識區(qū)、得勝堡—大同鎮(zhèn)城形象標識區(qū)、老牛灣—丫角山形象標識區(qū)、娘子關—固關形象標識區(qū)、平型關形象標識區(qū)、殺虎口—右衛(wèi)古城形象標識區(qū)。

近日,記者專程探訪山西長城“六區(qū)”,概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西段)初貌。

雁門關—廣武長城形象標識區(qū)

雁門關,地處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為“外三關”。

廣武長城,位于朔州市山陰縣境內(nèi),全長10公里,明洪武七年(1374)修建,萬歷三年(1575重建。始于山陰縣新廣武村,到代縣白草口村,是如今保存比較完好的長城。月亮門是著名景點。

得勝堡—大同鎮(zhèn)城形象標識區(qū)

IMG_20230512_094106.jpg

得勝堡是明長城大同鎮(zhèn)重要關隘。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約45公里。自古為聯(lián)結晉北與內(nèi)蒙古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得勝堡旁就是長城1號旅游公路,交通便捷。

IMG_20230512_143136.jpg

大同古城是在明代大同府城基礎上全面修復的大同府城主城,包括古城墻、護城河、城內(nèi)文物建筑、古民居及傳統(tǒng)街巷,城墻內(nèi)面積約3.5平方公里。

老牛灣—丫角山形象標識區(qū)

老牛灣是黃河入晉的起點,也是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中華文明的兩大地理坐標在此繪就獨一無二的壯麗景觀。

IMG_20230510_162311.jpg

丫角山就是今天山西省偏關縣的柏楊嶺,長城由口子上分為三道,似三角形外延。這些長城全為黃土夯筑。雖殘破,但墻體尚連貫,遠看十分壯觀。

娘子關—固關形象標識區(qū)

娘子關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于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 故得今名。

IMG_20230508_134456.jpg

固關位于山西省平定縣境內(nèi),是明長城真保鎮(zhèn)重要關隘,是明朝京西四大名關之一。固關長城北起娘子關,南至白灰村,全長20公里,是國內(nèi)保留較完整的石砌內(nèi)長城。固關內(nèi)古驛道很有特色,深深的車轍印見證了當年的繁華。

平型關形象標識區(qū)

平型關是內(nèi)長城的一個關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因規(guī)劃調(diào)整,長城成為大同和忻州的分界線,長城上還有界碑,十分有趣。為保護長城,平型關景區(qū)正在對長城進行加固修繕。

殺虎口—右衛(wèi)古城形象標識區(qū)

殺虎口位于山西省右玉縣境內(nèi)晉蒙兩?。▍^(qū))交接處,北倚古長城,西臨蒼頭河。作為一代雄關,聞名遐邇,殺虎口地勢險要,東、西兩山之間形成一條3300米長的狹長走廊,自成天然關口。

右衛(wèi)古城位于山西朔州市右玉縣,修筑于明代,是歷代軍事要塞。右衛(wèi)古樸而荒涼,帶著濃濃的邊塞韻味,登上城墻,小小的古城盡收眼底。

(部分圖片由《山西人文地理》提供)

版權所有:晉風網(wǎng)  晉ICP備202100560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