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社會個體,原邪教人員在其成長過程中適應社會的能力往往比較差,表現(xiàn)為偏執(zhí)、自私、無情和冷漠!其癡迷邪教、散布謠言、反黨反社會等行為,無不使他們背離主流社會、游離于社會的邊緣狀態(tài)。對這一群體進行幫教,如果不能做到精準幫扶,實現(xiàn)其再社會化,他們回歸社會后可能會重操舊業(yè),欲罷不能。筆者曾志愿幫教過一名“法輪功”練習者劉某,她本能地反對別人所認同的一切判斷,總沉醉于自設(shè)的認知狀態(tài)之中。久而久之,對社會的疏離與隔膜,讓她與身邊的人變得彼此漠不關(guān)心,最終因為情感缺失而悲觀厭世,淪陷于“法輪功”的歪理邪說,追求個人的“圓滿”。可見,情感缺失是原邪教人員走入邪教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對心理有缺陷的原邪教人員,我們在引導其再社會化過程中,要對其提供心理支持,幫助他們重構(gòu)心智模式,修復與家人、朋友的關(guān)系,恢復正常人際交往,實現(xiàn)與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適應和良性互動,獲得社會歸屬感。
情感缺失是導致原邪教人員再社會化障礙的心理動因
△ 社會化與再社會化
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社會化是每一個社會個體都會面臨的問題。按照個體理想的社會“進化”模式,在經(jīng)歷了順利的社會化之后,逐漸獲得合格的社會成員資格,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但也有部分人,由于種種原因,沒有獲得合格的社會成員資格,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受到法律法規(guī)、道德規(guī)范的制裁,通常需要進行再社會化。
所謂再社會化,是對社會化失敗的人進行思想——心理——社會等多緯度的矯正,形成健全人格,遵守社會規(guī)范,獲得主流社會準入資格的過程。
△ 再社會化障礙的實質(zhì)
一般而言,已轉(zhuǎn)化原邪教人員重新違法或思想反復是檢驗再社會化是否成功的首要標準,對于原邪教人員來說,再社會化障礙的實質(zhì)就是未能有效習得正常的社會規(guī)范,修復正常的社會情感,依然盲目用依附邪教來滿足或替代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社會歸宿和情感需求,形成社會適應性障礙,從而導致思想反復或者從事違法行為。
△ 再社會化障礙的心理動因
原邪教人員再社會化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心理層面而言,情感缺失導致其難以獲得融入社會的情感根基和動力,是導致再社會化障礙的主要心理動因。一方面,情感缺失助推了癡迷行為的發(fā)生。如“法輪功”頭目李洪志在其經(jīng)文里說:“修去名利情,圓滿上蒼穹”,要求練習者要放下名利情,才能修得圓滿。又如按“全能神”的說法:“進入安息的人,沒有家庭和婚姻。”要求信教者放下家庭和情感,全人奉獻“神”。因此原邪教人員拒絕接受周圍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幫助和支援。如親人在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幫助,朋友情感上的支持以及同事伙伴的溝通交流。他們長期處于孤立或被隔離的狀態(tài),極易形成社會適應不良,出現(xiàn)冷漠孤僻,自我封閉,脫離群體交往等異常行為。另一方面,癡迷行為又會妨礙個體在情緒情感方面的成熟。癡迷于邪教教義是一種認知態(tài)度。當精神被邪教控制時,情感缺失便形成了。邪教不僅嚴重摧殘追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人間慘劇,而且危害社會安寧,破壞社會秩序。這些因情感缺失所導致的嚴重后果不但不能讓其警醒,相反,幾乎所有的原邪教人員在幫教之前都對社會存有偏見或不滿,對幫教志愿者苦口婆心的勸說充滿憤恨和排斥。因此,情感得不到復蘇,再社會化障礙就在所難免。
再社會化理論對原邪教人員練習者情感重構(gòu)的啟示
中國古語說過:“臨淵羨魚,莫若退而結(jié)網(wǎng)”;又說過:“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這兩句話用在對原邪教人員的幫教上是很有說服力的,即對原邪教人員開展再社會化的幫教工作,著力于修補他們情感的缺失,致力于情感的重構(gòu)。
△ 運用社會工作專業(yè)方法——結(jié)構(gòu)式家庭治療
家庭的動力和組織方式與個人的問題密切相關(guān),家庭對個人的社會化過程影響深遠,如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不良、父愛或母愛的缺失、家庭角色的混亂等,都有可能引發(fā)個體的行為偏離,也直接影響到他的社會情感參與。結(jié)構(gòu)式家庭治療模式以家庭作為基本的治療單位,幫教志愿者可以通過家庭動力和組織方式的改變來幫助原邪教人員重建家庭情感支持系統(tǒng)。
一般而言,結(jié)構(gòu)式家庭治療模式主要通過改變家庭成員的看法、改善家庭結(jié)構(gòu)、改變家庭錯誤觀念來幫助原邪教人員重獲一個溫馨的情感家園。梁某,女,30歲,是一名“全能神”癡迷者,因家庭關(guān)系淡漠,情感缺失而尋求“神”的解救。幫教志愿者首先對其家庭進行了走訪,通過觀察其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方式和過程了解她家庭的基本結(jié)構(gòu)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guān)系,再根據(jù)評估后制訂的治療方案展開各種服務活動。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幫扶,梁某在寫幫扶心得時感慨到:人生活在世上,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社會,人活著不僅是為自己著想,還應為家人、社會著想,以后自己要珍惜人生,熱愛自己的家人,熱愛社會和自己的祖國,做個有情有義的凡人。
△ 運用心理學專業(yè)方法——情感能力訓練
情感是個人道德素質(zhì)發(fā)展的基礎(chǔ),但是邪教卻拋出“斷情”的邪說,如李洪志在《轉(zhuǎn)法輪》里講:“這個情要是不斷,你就修煉不了”。由于原邪教人員長期對邪教的迷信及依賴心理,使得他們?nèi)狈η楦?,甚至損害他人,造成他人痛苦而毫無愧疚之意。因此幫教人員在幫助原邪教人員重構(gòu)情感的過程中,要對他們進行知人與自知的技能訓練。“法輪功”練習者周某,為了自己修煉“上層次”,放棄了人世間的一切真情和親情,邪毒隨著時間的浸染,讓其心智模式越來越趨于單向思維,行為也越來越孤僻偏執(zhí)。幫教志愿者運用情感專業(yè)訓練的方法,將老子“上善若水”,孔子“仁者愛人”的傳統(tǒng)美德融入心理矯治,重點放在改變周某的情緒反應與行為反應方式,增強其體悟愛與被愛的能力,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 逐漸幫助他實現(xiàn)情感的恢復與重構(gòu),在一次心理工作坊中,他說要將“仁愛”作為自我修養(yǎng)的精神追求,今后要在家庭關(guān)系、工作關(guān)系以及社會關(guān)系中做到彼此友愛、相互關(guān)懷。讓人欣慰的是,通過針對性情感訓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的性格,從而改善了他適應社會的狀態(tài),親戚朋友又開始重新回到他的身邊,生活的其樂融融讓他倍感溫馨。
由此可見,當原邪教人員學會了怎樣正確的情感表達,關(guān)懷與善待他人時,他們就會擺脫邪教的精神控制和心理依賴,取得再社會化的成功并獲得社會的認同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