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用心理暗示原理破解所謂的神秘體驗
心理學認為,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觀念、情緒、判斷、態(tài)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表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它是一種主觀意愿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由于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于它。我們在生活中無時不在接受著外界的暗示,比如,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的暗示作用等。還有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比如,甲告訴乙,第二天要去他家找他,如果第二天一早有人敲門,那么乙最先想到的就是甲,因為他已經接受了甲的心理暗示,主觀上已經肯定了第二天甲要來他家,所以一大早有人敲門,他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了甲,但實際不一定就是甲,來找他的或許是另外一個人。
邪教癡迷者往往是一開始接受了邪教教主的心理暗示,因而感到自己的病得到好轉,或者是出現了什么神奇的現象,而這些所謂的“實踐印證”和“神秘體驗”使得他們更加相信邪教歪理邪說的真實性和神秘性,從而對邪教越發(fā)癡迷。
筆者發(fā)現,在邪教癡迷人員中,最難破除的無異于他們自己的神秘體驗,而神秘體驗也是他們堅持到今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他們往往會這樣說:“我自己有親身感受,自己有親身經歷,別人說什么也動搖不了我。”要破除神秘體驗,除了運用科學知識和樹立科學理性精神外,運用心理暗示也是一個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對于那些知識功底欠缺、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來說,接受起來就容易些。所以利用揭示心理暗示原理來做當前的邪教癡迷者的工作,往往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例如,“法輪功”人員劉某,早年曾經轉化過,因為當時沒有從內心徹底轉化,結果回家后遇到了一些所謂的神秘現象,比如回家后看到屋子里有一條蛇,再加上身體出現病態(tài),她就聯(lián)想起李洪志所說的“附體”“報應”等恐嚇的話來,于是思想很快出現了反復。前不久再做她的思想轉化工作,她說出了自己反復的原因所在,我們就用了解心理暗示的方法幫助她解開了多年的思想疑惑,跟她講這一切都是因為心理暗示所引起的錯覺,其實這一切跟轉化一點兒關系都沒有,都是因為受了李洪志和“法輪功”的心理暗示。她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和道理,思想完全扭轉過來了。
認知療法。認知療法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心理治療領域中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理論和技術。這種改變人的認識和觀念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辯證法”(也稱“產婆術法”)。具體操作方法是,由本人說出自己的觀點,并依照這種觀點進行進一步的推理,最后引出矛盾和錯誤,從而使其認識到先前思想不合理的地方,并由本人自己加以改變。
比如我們經常提問他們的問題:“既然李洪志稱自己有無數的‘法身’可以保護弟子,可當弟子有了重病或出了災禍時,李洪志的‘法身’為什么不出現呢?你違法犯罪被抓了,可李洪志的‘法身’保護你了嗎?”
或者說“‘全能神’的‘女基督’既然吹噓自己是全宇宙唯一的真神,無所不能,那為什么還要用假名逃到美國去呢”等等,這樣的話題和提問都屬于“產婆術”式的對話,通過這種對話,使他們推翻原有的錯誤觀點,形成正確的認知。
二、敘事療法
敘事療法是受到廣泛關注的后現代心理治療方式,它擺脫了傳統(tǒng)上將人作為問題的治療觀念,通過“故事敘說”“問題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變得更自主、更有動力。通過敘事心理治療,不僅可以讓當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長,同時還可以讓咨詢師對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調整與反思。敘事療法是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現代心理治療技術,具有操作性強、效果顯著等特點,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所謂敘事心理治療,是咨詢者運用適當的方法,幫助當事人找出遺漏片段,以喚起當事人改變內在力量的過程。敘事心理治療對“人類行為的故事特性”,即人類如何通過建構故事和傾聽他人的故事,來解決當事人的復雜的情感問題。 敘事心理治療的創(chuàng)始人和代表人物為澳大利亞臨床心理學家麥克·懷特及新西蘭的大衛(wèi)·愛普斯頓。敘事作為一種方法在心理學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敘事可作為心理學研究中獲得深度資料的重要手段。敘事資料作為數據資料的補充,可以通過對具體個案的深入剖析而揭示出一般的規(guī)律或獨特的意義。其次,敘事還可作為干預手段在研究中使用。敘事總是與反思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在敘說生活故事的過程中,也就審視了自己。這種反思或審視是一種內源性的干預,使我們自律,變得對我們的生活負責。 敘事療法把人與事分開,以人性的眼光看人,而不以道德教育人。敘事療法相信當事人才是自己的專家,咨詢師只是陪伴的角色,當事人應該對自己充滿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更清楚解決自己困難的方法。 敘事療法對多數適合心理咨詢的人都有較好的作用,是當今重要的心理咨詢方法之一。
近些年,隨著對邪教受害者心理矯治工作的深入推進,敘事療法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幫教工作中,通過與當事人輕松聊天,回憶青少年時代以及兒童時代,甚至是嬰幼兒時代的成長故事,從中挖掘出閃光的、有利于受害者思想轉變的積極因素,從人性角度進行分析與引導,使其擺脫以往的陰影,心理得到快樂健康地成長。
在心理矯治中,我曾經接觸到一位“法輪功”練習者齊女士。齊女士47歲,看上去并不是一個自私自利之人,面容比較和善,性格也比較誠懇與忠厚,但就是對“法輪功”非常癡迷,曾經被拘留過一次,這次又被判刑,轉化起來難度可想而知。筆者介入工作后,與齊女士談了很久,她也能認識到“法輪功”的修煉是十分自私的,但仍不肯放棄,她認為自己還達不到那個境界。后來,我們列舉了大量事實,破除李洪志的歪理邪說,她也認可,承認李洪志的“消業(yè)論”害死了很多練習者,也認識到“法輪功”參與了政治,李洪志撒下了彌天大謊……這些雖然都能認識到,但就是不肯轉化,原因是相信李洪志所講的“圓滿”是真實存在的。我們進一步跟她講,李洪志在其他事情上騙人,在“圓滿”問題上難道不能騙你嗎?與其說她相信李洪志所講的“白日飛升”是真的,毋寧說她不愿意打破自己的“圓滿”的白日夢。
幫教工作一時陷入了僵局與困境,如何突破這個瓶頸,僅僅靠破除歪理邪說看來是無法完全走進她的心靈深處的,于是我們就采取了敘事療法。我們設置了一種輕松和諧的談話氛圍,先和齊女士談起了她的家庭、她的孩子和丈夫,發(fā)現她的家庭比較美滿,丈夫對她很疼愛,兒子也很孝順,與公婆的關系也比較融洽,估計問題可能就出在她的原生家庭以及童年及青少年的創(chuàng)傷方面。于是又和齊女士談起了她的原生家庭、她的童年時代及青少年時代。在談話中我們了解到,齊女士三歲喪父,母親帶著她改嫁到繼父家,繼父家當時也有幾個孩子,不過繼父人不錯,相處得都比較好。不幸的是,過了幾年,繼父也染病而亡,再次守寡的母親帶著她,懷著悲哀的心情離開了繼父家,母親靠做縫紉活兒維持生計。好不容易熬到她長大,給她找了不錯的婆家嫁了出去,母親心里的石頭總算是落了地。等她生了孩子后,母親就開始幫她帶孩子,看著他們夫妻和睦、孩子健康,母親的心里不知有多高興!齊女士內心一直覺得母親這一生命太苦了,一定要好好給母親盡盡孝心。
在齊女士孩子三歲時,有一天,母親在院子里和鄰居聊天時,無意中說到想給她買一套房子,但現在錢還沒有攢夠。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在座的鄰居中有一個人是從監(jiān)獄保外就醫(yī)出來的,聽到這話起了歹意。一天晚上,她上夜班,丈夫也不在家,那個人來到家向母親要錢,母親不給,要喊人,那個人氣急驚恐之下,抄了一根粗棍子將母親打死。齊女士當時正在上班,當鄰居把她叫回來,將此噩耗告訴她的時候,她的頭腦一片空白,哭都哭不出來了,暈了過去……
此后,母親的悲慘離世成為她心頭抹不去的悲痛與陰影,為母親盡孝的愿望已經隨著母親的去世而幻滅。母親一生的辛酸與不易一直縈繞在她的心頭,如何才能實現為母親盡孝的夙愿,成為她日思夜想、無法擺脫的心理困擾。
正在這時,有人向她宣揚修煉“法輪功”可以讓人“圓滿”上天,可以把被傷害的親人度到自己的世界里去當個“眾生”……她的心頭一亮,精神為之一振,心想:如果是這樣,那么為母親盡孝的愿望不就實現了嗎?修煉,成為她實現自己孝心的一個最好的途徑!于是她一頭扎進了“法輪功”中,不論“法輪功”出現什么樣的問題,也不管別人給她講了多少道理,她就死死地抓住“圓滿”這棵救命稻草不撒手。
問題的根源找到了,現在就要看如何開發(fā)她故事中的積極因素,重新建構新的故事。我們首先肯定她對母親的一片孝心,“百善孝為先”,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盡孝的方式出了問題,靠“法輪功”來成全對母親的孝心,這是絲毫不可能的,因為李洪志所說的“圓滿”完全是騙人的鬼話;二是如果你的母親有在天之靈,她要知道你為了她落得這個境遇,她的心中會是什么感受?假如你兒子為了孝敬你而觸犯法律坐牢,你的心里會是什么滋味?你難道希望你的兒子這樣嗎?《弟子規(guī)》中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她說當然不希望。我們說你的母親也同樣不愿看到你今天這個樣子!三是你的親人也不只你母親一人,你還有丈夫、有兒子,你為了母親而忽視和傷害了丈夫和兒子,也不是母親所希望看到的。你自己作為一個母親,最希望看到孩子什么?難道不是孩子家庭幸福團圓嗎?你今天弄得妻離子散,家不像家,母親的在天之靈也會感到難過的,你說不是嗎?她點點頭說“是”。我們說:“哪個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呢?如果你母親在天有知,她一定會讓你早日回家,給兒子娶媳婦,與丈夫白頭到老的。”她不住地點頭,沉吟片刻說道:“這件事一直壓在我的心頭二十年了,我始終不敢面對它,從來也沒有向別人提起過。今天說到這兒了,我才把這件事兒說出來,心里感到輕松多了。”我們又問了她一些細節(jié),讓她在回憶中增加面對這件事情的勇氣,她邊回憶邊訴說,積壓已久的心理癥結終于被解開了。
至于什么是“圓滿”?齊女士恍然大悟地說:“我現在終于明白了,回家之后與丈夫、兒子團團圓圓,那才是真正的圓滿,圓滿就在人間,圓滿就在現實生活中。”
敘事療法主要是用來解決個性,即特殊性問題,即個人所具有的不同的經歷,所特有的因為特殊的經歷所導致的心理問題,重點在于尋找成長中遺漏的片段,通過深度回憶這些片段,從中尋找到突破點。
三、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于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立,其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fā)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tài)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比如,有人在沙漠中發(fā)現了一滴水,積極者說:“太好了,還有一滴水,我還有活下去的希望。”可能順著這滴水,會發(fā)現小河、溪流,走出生命的困境。而悲觀者則說:“就一滴水啊,看來我是死定了。”從而放棄尋找水源的希望,陷入絕境。再比如,社會上出現了災難,邪教癡迷人員就認為是“世界末日”“人類大劫難”,趕快尋找避難所,邪教組織也乘機煽風點火,發(fā)展成員,而那些有責任感和積極的人則會認為,災難從古到今,是人類社會不可避免的現象,人類有了災難,不是逃避,不是悲觀,而是挺身而出,去戰(zhàn)勝災難,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人民生活幸福。
合理情緒療法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有情緒障礙的人實施再教育的過程。通過邏輯分析,指出學員不合理的認知方式,并指導他學會用新的、合理的認知方式來代替。理性選擇的作用,強調人能夠“自己救自己”,而不必仰賴魔法、上帝或超人的力量。
一般說來,幫教對象不會簡單地放棄自己的信念,雖然他們往往不加批判地接受了許多現成的看法,但面對來自志愿者的質疑,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地為自己的信念辯解。因此,志愿者需不斷努力,借助于這種辯論過程的不斷重復,使對方感到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辯護變得理屈詞窮了,使他們真正認識到:
第一,他們的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現實的,不合邏輯的東西;
第二,他們的那些信念是站不住腳的;
第三,分清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
第四,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幫教人員應抓住對方的不合理之處發(fā)問,因為對方在這一過程中自己也感到自己的想法的無道理及可笑和不可取,因此比較容易心服口服。主要是找出邪教教義的矛盾點,揭露其荒唐之處。
近期工作過程中,曾有一名“法輪功”人員受“大紀元”反動反華宣傳的影響,美化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戰(zhàn)爭。她說:“日本不是來打中國的,他們是因為喜歡中國的文化才來到中國的。”我反過來問她:“既然他們喜歡中國的文化,那為什么要搞南京大屠殺?搞旅順屠城?殺了那么多的中國老百姓,殘害了那么多的中國婦女?難道這就是喜歡中國文化嗎?”她無話可說,接著又給她舉出許多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她終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道歉說:“是我錯了,日本就是來侵略中國的。”我說:“固然是你錯了,但是這個錯誤的信息是誰提供給你的?你是從哪里得到的呢?是從‘大紀元’吧?是‘大紀元’故意歪曲和篡改歷史,誤導你走上與中華民族為敵的道路,這樣的網站還能相信嗎?”這樣一步步地引導,使她終于認清了“法輪功”的那些網站都是西方反華勢力的傳聲筒,是為了抹黑中國、丑化中國、唱衰中國。
幫扶志愿者要時刻保持清醒、客觀、理智的頭腦,根據對方的回答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緊緊抓住其回答中的非理性內容,通過不斷重復的辯論,使對方動搖原有觀念。
但是,幫教人員還不能滿足于此。因為我們的角色不僅是個辯論者,也是一個權威的信息提供者和合理生活的指導者。這就是說,通過辯論,不僅要使對方認識到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也要使他分清什么是合理信念,什么是不合理信念,幫助他學會以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四、破解“選擇性接觸”法
選擇性接觸理論源于傳播學,是指受眾在接觸大眾傳播活動之際,并不是不加區(qū)別地對待任何媒介和內容,而是更傾向于接觸與自己的既有立場、觀點、態(tài)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內容加以接觸,而有意無意地回避那些與自己既有傾向相左的媒介或內容。
研究表明,“選擇性接觸”中作為選擇依據的,除了興趣或愛好等個人因素以外,受眾的群體價值和群體規(guī)范起著重要的作用。“法輪功”癡迷者之所以會出現“選擇性接觸”現象,是因為他們受“法輪功”邪教組織價值、組織規(guī)范的影響,限制了自己的知識、眼界、思路,只對“法輪功”的語言、行為規(guī)范作出反應。
比如,我們在幫教工作中,如果和幫教對象所談的內容不符合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比如,我們談到“法輪功”對社會的危害,或者出現拒醫(yī)拒藥而亡的例子,他們的態(tài)度就很排斥,因為這與他們已有的組織價值、組織規(guī)范是相反的;而如果我們要是談起《轉法輪》,談起修煉,說他們是做好人的,他們馬上就覺得有共同語言,就表現得很愿意交流。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一方面指出他們所存在的這種選擇性接觸信息的片面性,引導他們兼聽則明,告訴他們面對那些與“法輪功”價值取向不同的意見,也要接受和反思;不能只愿意聽人說自己好,只愿意聽虛假的話,而不愿意面對自己、組織和教主的錯誤與荒唐,這樣才是理智的做法,才能夠明辨是非,識別正邪,認清邪教本質,與邪教決裂,走上光明大道!
五、認知行為療法
伊凡·彼德羅維奇·巴甫洛夫是蘇聯(lián)著名的生理和心理學家,他的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人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也能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者消失。后來,社會認知學派認為,人類的思想、感覺、行動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人的行為受學習過程中對環(huán)境的觀察和解釋的影響,不適宜的社會行為產生于錯誤的知覺和解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邪教中頑固癡迷人員,還是一般邪教信徒甚至是初涉邪教的人員,他們加入邪教組織、參與邪教違法活動,都是因為其出現了錯誤的認知行為,這些錯誤的認知行為包括邪教癡迷人員的各種心理現象和心理活動過程以及違法活動,如邪教癡迷人員因受邪教歪理邪說影響而產生的不正確的意識和潛意識、混亂的思維、不切合實際的意念、幻想及荒謬的推論等,這些都能以通過揭露邪教的歪理邪說、重新學習正確的有益的知識,建構正確的思維方式而得到改變。
破解“從眾心理”法: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大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
李洪志及其“法輪功”充分利用并強化人普遍具有的“從眾心理”特點,拉攏心懷各種功利目的的人進入“法輪功”團體,這種強化“從眾心理”產生的拉攏效應,使“法輪功”邪教組織如“滾雪球”般迅速壯大成勢,其毒害也如瘟疫般蔓延。讓中毒的癡迷者至今不能理性認識“法輪功”的邪教本質。比如,在幫教工作中,我們可以舉例說明李洪志如何運用信眾的從眾心理,從而發(fā)展和控制成員,最典型的如所謂的“法輪大法研究會”的骨干成員,都是在當時有一定社會地位或者有高學歷者,這樣一來,那些普通的練習者就會覺得:要說咱們啥也不懂,人家那么有文化,那么高的地位,難道人家也傻嗎?人家那么聰明的人都相信,咱們能不相信嗎?在實際幫教中,發(fā)現不少普通癡迷者都存在著這樣的從眾心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跟他們分析并不是所有的高學歷人員都心理健康,不是都性格健全,不是三觀都正確,也不是具備所有的知識,他們也存在著自己的缺陷和局限性……再舉一些例子佐以說明,基本上就能打破他們的這種從眾心理。
六、“自戀心理”剖析法
自戀癖也稱自戀癥、影戀或納喀索斯癥。納喀索斯是希臘神話里的美少年,他拒絕愛情,卻對自己水中影子愛得發(fā)瘋,直到溺水而死,變成水仙花。納喀索斯癥后來也就成了自戀癥的專用名稱。而“法輪功”癡迷者這一群體如同納喀索斯,他們長期沉迷于李洪志給他們營造的所謂精神家園中,排斥外界,通過幻想、自夸來虛構一個強大的自我,以求獲得安全感、紓解自身的生存焦慮,從而形成了強烈的自戀人格。
比如,李洪志所說的“你們是走在神路上的人”“一上來就把你們推到了很高的層次上”“你們是未來的佛道神”“你們是當今世界的風流人物”“你們是世界舞臺上的名人”等等說辭,特別符合這些人的自戀心理,膨脹了這些人的虛榮心。只有對此進行詳細的剖析,才有可能使他們重新認識自己,把思維拉回到現實中來,促使其進行深入的思考。
除“法輪功”“全能神”信眾群體的自戀外,其邪教教主也有著極其強烈的自戀心理,喜歡拔高自己,喜歡讓人崇拜,喜歡以我為中心等都是自戀心理的體現,教主的自我神化和教主崇拜的形成是典型的自戀心理的體現。
七、沙盤游戲法
沙盤游戲治療是一種技術,它能更易深入來訪者的無意識,更能夠洞察來訪者的心理軌跡,釋放內在情緒,使來訪者的深層次人格得以表現。通過分析師引導來訪者了解自我、提升自我達到咨詢與治療效果,同時,也可以讓分析師本身的壓力得以釋放。
當然,使用沙盤游戲治療也需要一些技巧。為了能更好地體現效果,首先不要強迫來訪者做沙盤游戲,而且最好是在建立咨詢關系后才開始進行沙盤游戲,這樣能給來到咨詢室的工作對象安全感,把他的內心世界呈現給你,當然,在特殊情況下,如果其他技術不適用,我們也可以直接從沙盤治療開始,但是,這個時候分析師個人的能量一定要充沛,要能很好地守護住沙盤,守護住沙盤室的氛圍,讓來訪者感受到“自由、保護的空間”。其次,在整個沙盤過程中,盡量地減慢速度,使來訪者能更用心去感受,這樣可以增加后面工作時來訪者對某個沙具的關注力度,提高關注的質量。還有,在來訪者示意完成沙盤后,最好不要馬上工作,先引著他靜靜地體會自己的作品,讓意象更快地進入她的頭腦引發(fā)思考。在分析過程中切記是感受而不是解釋,不要讓你的意識破壞了來訪者與沙盤的“情感對話”。最后,沙盤游戲是需要一些象征學的知識的,這一點每個分析師都要盡可能地學習和涉獵,但在咨詢室里,來訪者做沙盤游戲的時候,你要把這些象征學的知識盡量地扔到窗外去。
此外經常運用在幫教工作中的還有“趨利避害”心理剖析、“積極心理學”的方法(也叫利導思維法)、提高情商,以及催眠法等,這些心理學方法的運用因人而異,因事而異,靈活掌握,其最終目的是更好地促成他們的思想轉變。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心理學方法可以很好地應用在幫教實踐中,這有待于我們的不斷探索和進一步豐富和完善。